图片名称

蒲朝勇:关于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8-12-10 10:16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党和国家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科学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着力解决水土保持工作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启水土保持工作新征程。

  1、深刻认识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各级水土保持部门按照新时期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同心协力、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水土保持法深入贯彻实施,人为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持续推进,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水土保持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通过国务院批复,水土保持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美丽中国建设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为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更加完善,这为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生态美好,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无尽的力量源泉。

  1.2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不少挑战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都有了大幅度下降,但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我国发展阶段来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广大农村居民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依靠土地生存发展,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从水土保持自身来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东西部、南北方水土流失状况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水土流失相对轻微,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西南石漠化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等一些亟待治理的区域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从治理水平和质量上看仅仅是初步治理,水土保持的整体效益和综合功能发挥得不充分,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求相比,水土保持社会管理仍存在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尚未得到全面有效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项目即使办理审批手续,但未能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及时落实防治措施。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监督检查尚未做到全覆盖,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总体偏于宽松软。还有一些地方在水土保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方面尚有待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不到位。

  三是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相比,水土保持制度体系仍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水土保持法明确提出的重点防治区和易发区划定工作尚未完成,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制度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市县层面的水土保持规划大多数没有编制完成。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机制未有效形成,运用金融财税支持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的政策利用不充分。一些地方水土保持配套法规还相对滞后,监管、监测和重点工程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的重要任务相比,水土保持行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底数还不是很清楚。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科技支撑等能力有待大力提升。全行业生态保护责任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状态还不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2、准确把握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就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科学理念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思路、发展内涵、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实现新的调整和转变。

  2.1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要有新转变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水土保持工作应主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辩证分析水土保持发展新特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水土保持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工作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彻底完成从征服自然、损害自然、破坏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转变,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对资源开发行为的管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在价值取向上,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做好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创造更多、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优美环境的需要。

  在工作布局上,要牢固树立良好生态产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理念,适应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服务城乡协调发展大局,在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服务脱贫攻坚的同时,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实现城乡水土保持协调推进。

  2.2水土保持发展内涵要有新拓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要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水土保持工作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水土保持发展内涵,深度挖掘水土保持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

  一是进一步发挥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作用。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制定差别化水土保持准入政策,促进各地区切实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推动发展。紧紧围绕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预防工作,守好生态保护红线。

  二是进一步发挥在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中的作用。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为抓手,实施最严格水土保持管控,促进生产建设项目在开发利用中减少地表扰动、做好表土保护、提高弃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水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为抓手,切实控制城市开发扰动,让城市成为生态宜人的美好家园。

  三是进一步发挥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的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更大的力度、更广的维度全面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流域建设。抓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轮封轮禁和封育保护力度,更加注重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演替。

  2.3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有新提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水土保持工作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当前水土保持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放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推进水土保持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转变,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水土保持公共服务,做到在监管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监管。

  二是继续完善政策机制。继续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在增强水土保持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上下工夫,落实群众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落实企业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抓共治的工作机制。

  三是继续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服务体系,强化监测服务能力和成果应用,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进智慧水保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

  2.4水土保持法治实践要有新突破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水土保持工作应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以水土保持法为核心,上下衔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完成省级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修订任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相关制度。

  二是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用最严格的执法保护水土资源,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行为,细化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是积极推进全民守法。持续加大水土保持普法力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水土保持干部职工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群众性法治宣传,切实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营造保护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3、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思路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强化治理,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创造更加适宜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继续下降,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总体改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大幅下降,水土流失治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根本好转,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全面有效治理,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撑。

  3.2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3.2.1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管控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是水土保持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进入新时代,应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管控,严格依法保护水土资源,规范约束各类生产建设行为,为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源头预防。按照中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结合水土保持规划,合理划定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并将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空间开发管控。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相关规划征求水土保持意见制度,督促有关方面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布局,从源头上预防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以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方案内容,突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重点,强化水土保持方案的刚性约束。严格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能,规范高效地为管理相对人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服务。

  三是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水土保持依法履职逐级督查制度,强化对地方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工作督查,层层分解、靠实监管责任,确保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依法履职到位、不缺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行政审批和强化监管的新要求,加快构建行政审批改革后续监管体系,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全覆盖。加强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核查,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四是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执法。综合运用行政处理、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联合惩戒等方式,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切实强化检查核查结果运用,对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对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并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执法行动,对典型案件抓住不放,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做到查处一家、震动一片、带动全局。

  3.2.2坚决打赢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打赢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着力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既是水土流失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全局的必然要求。打赢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就是要发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举全社会之力补齐重点地区治理的短板。

  一是全面加快重点地区治理速度。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战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在按照中央和地方有关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应结合退耕还林、休耕休牧、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封育保护,加快植被恢复,加快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要向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石漠化区、东北黑土区和南方红壤区等区域进一步聚焦。从地方层面来说,各地也要根据当地实际,优先抓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的防治工作。

  二是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各地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在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时向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向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域聚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向当地优势脱贫产业聚焦,精准配置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是科学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当地水土流失主要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取得明显效果。要注意防止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大开大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四是着力加强重点工程管理。加强工程前期工作论证和审查把关,确保工程建设内容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发展需要。加强工程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确保在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水土保持投入相对稳定,力争有所增加。加强工程实施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严把工程验收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强化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公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打造阳光工程。

  3.2.3全面推进清洁流域建设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需求更加迫切。水土保持行业要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的优势,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行动,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创造更多、更加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的需要。

  一是统筹做好建设规划。按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地水利部门要通过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做好清洁流域建设规划,明确清洁流域建设的布局、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协调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系生态整治、人居环境改善,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裕奠定基础,为满足人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提供优美宜居、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二是统筹项目实施。把清洁流域建设与农村安全饮水、小河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强化部门联动,统筹推进清洁流域建设。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各类项目良性互动、相融互促的清洁流域建设格局。

  三是统筹资金使用。按照统一规划,在县级层面积极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涉农资金,用于清洁流域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金融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清洁流域建设。

  四是统筹措施配置。清洁流域建设要始终坚持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治理思路,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创新治理模式,把治山治水治污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保护、污水垃圾处理、乡村绿化美化和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沟道、河道、污水、垃圾、厕所和人居环境同步整治,充分发挥清洁流域建设综合效益。

  3.2.4构建科学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服务体系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础工作,是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抓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关键举措,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切实履行好水土保持监测这一政府职责,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上下协同的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县级行政区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强化监测成果应用,实现监测与管理的有效衔接,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水土保持生态安全红线预警、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等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快完善监测网络。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对现有监测站网进行优化调整和升级改造,建成覆盖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健全监测数据集成和共享机制,加快监测数据大平台建设,实现上下五级纵向交换和多部门横向共享。

  二是开展年度动态监测。综合应用遥感、地面观测、抽样调查等方法和手段,全面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围绕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持续开展监测点水土流失监测,科学分析年度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消长变化情况,适时开展水土流失普查,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告。

  三是做好监管重点监测。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成效监测与评价,推进生态脆弱区、禁止开垦陡坡地等特定区域监测。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做好重大水土流失事件应急监测,开展违法行为案件查处监测,切实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四是强化监测技术创新。积极推动高新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手段在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高分卫星和无人机监测、移动采集系统、自动测试和数据传输设备的应用,开展水土流失快速定量测评新产品研发,研究建立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

  3.2.5大力推进智慧水保建设。

  信息化是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应大力推进智慧水保建设,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监控,及时准确掌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推进监测数据的及时动态采集与分析,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智慧水保顶层设计。紧密围绕水土保持中心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突出重点、结合实际,稳步有序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

  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利用先进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完善,整合为统一的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完成数据录入,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促进信息共享。

  三是推动监管信息化应用。加快高新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核心业务领域的充分应用与深度融合,利用遥感卫星手段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区域信息化监管全覆盖;应用无人机和移动终端,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全面应用。

  四是健全技术标准和相关制度。完善水土保持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面、管理规范、一体化的标准制度体系。开展数据录入、系统应用、信息监管等方面培训,为有序推进智慧水保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4、广泛凝聚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强大合力

  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机制,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打赢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保障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及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4.1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规划实施、资金保障、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继续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建立水土保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构建由地方政府负责、水利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广泛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加快推动省级政府对市、县级政府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考核,落实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主体责任。

  4.2创新机制体制,形成联动共治格局

  构建依法履职、执法严明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落实生产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创新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用好金融支持水土保持政策,推进水土保持以奖代补工作,发挥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经济杠杆在调节保护者和受益者利益关系中的作用,体现生态服务价值,调动生态产品供给区群众保护水土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流域机构和有关单位的作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水土保持管理,培育更多的水土保持技术服务队伍,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监管到位的水土保持市场服务体系,为社会共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

  4.3注重科技引领,提升综合防治水平

  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和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水土流失机理、防控原理、治理模式、监测和信息化技术等重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一批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有实实在在作用的科技成果。注重加强水土保持制度和政策创新,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为水土保持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学、示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4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水保意识

  深化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丰富拓展宣传载体,积极发挥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作用,不断提升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效果。持续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活动,强化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大力推动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扩大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深度挖掘水土保持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福建长汀、甘肃定西、江西赣州、辽宁朝阳、宁夏固原等先进典型,推出一批感染力、号召力强的水土保持宣传精品力作,增强全民水土保持观念和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自觉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进入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搏击奋进的关键时刻,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水土保持行业要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担负起水土保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坚持管党治党与业务工作同时抓,逐级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和措施,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履行好监管职责,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以水土保持领域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为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

相关新闻